欢迎访问我院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一医说健康 | 脑内的“炸弹”要不要“拆除”

发布时间:2024-01-31

  常常有人因为做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发现颅内动脉瘤,发现后他们变得忧心忡忡,以为自己得了脑肿瘤或者觉得脑内有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破,因而变得郁郁寡欢。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image.png

颅内动脉瘤示意图


  颅内动脉瘤不是脑肿瘤,它是颅内动脉的异常扩张导致的局限性动脉壁瘤状突起,常发生于动脉分叉处,它的特征在于动脉内膜和中膜的病理性破坏,导致动脉壁的局灶性弱化,破裂可导致危及生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image.png

颅内动脉瘤破裂示意图


  未破裂动脉瘤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2%,我国未破裂动脉瘤总体年破裂率为1.0%~ 7.3%,国际上未破裂动脉瘤5年破裂率约为3.4%。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原因

  动脉瘤形成源于血流动力学的剪切力,动脉瘤多位于血管分叉处,在这些位置血管壁的高剪切力导致血管内皮的异常。

  血管内皮的功能异常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合成酶降低和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

  动脉的炎症反应导致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和基质金属蛋白酶介导的细胞外基质的损伤。

  颅内动脉瘤内相对新生的I型胶原蛋白的广泛存在,提示血管壁的胶原蛋白重构的发生。

  基因因素。基因异常确定会引起动脉瘤的疾病包括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多囊肾,但只占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很少的比例。

image.png

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炎症通路


  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感染、外伤、基因共同参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这些共同因素和增加的血管内压力导致正常内皮细胞发生功能障碍。氧化应激是内皮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因自由基生成增加或清除减少导致炎症反应,该炎症通路涉及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和一些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这种炎症反应进一步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破坏。血管平滑肌细胞是动脉壁介质中主要的基质合成细胞,炎症反应诱导内膜弹性层破裂,导致胶原合成异常和细胞外基质重塑,导致血管壁变薄,动脉瘤破裂风险增加。


  哪些检查可以发现颅内动脉瘤?

  无症状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常在健康体检或其他原因需接受头部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作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常用的检查方式之一,对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可达95%,但对于直径<3mm的动脉瘤,MRA的敏感度仅为74.1%。

  CT血管成像(CT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7.2%,但对直径不足3mm的动脉瘤,其检测能力依旧有限。

  脑血管造影DSA目前仍然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其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均高于MRA、CTA等无创检查,尤其是对直径<3mm的微小动脉瘤的诊断。通过DSA检查,还可以有效指导术者判断是否可以对动脉瘤实施介入治疗,并对治疗风险进行评估。


  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合并控制不达标的高血压、吸烟无法戒断、既往颅内另一动脉瘤破裂出血、多发动脉瘤、动脉瘤直径>5mm、症状性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后循环或分叉部位、动脉瘤不规则如有子囊或多分叶状等情况,以上条件出现一条或多条,则动脉瘤患者有接受积极手术治疗的指征;

  随访过程中动脉瘤体积增大,其破裂风险升高,应积极手术治疗;随访过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加重,可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低风险患者,推荐在患者确诊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后定期进行动脉瘤复查,并且在随访中戒掉不良生活习惯,监测血压,避免不良情绪;

  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建议早期手术治疗,可以降低再出血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风险。


  颅内动脉瘤手术采取哪种方式?

  手术包括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的特点,若术者技术上可以达到,对于可耐受麻醉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则可以首先选择介入治疗。体颈比≥2的囊性中小型动脉瘤可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囊性动脉瘤可采用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多种技术辅助栓塞等。

  因开颅手术创伤大,一般认为,宽颈动脉瘤、动脉瘤体发出分支血管、大脑中动脉瘤等可考虑开颅治疗。


  因此脑内的“炸弹”需不要“拆除”,需要经过系统评估后决定,建议到医院神经内科专科诊治。

Copyright 全讯600cc大白菜 - 766全讯白菜网
医院地址:长沙市开福区营盘路311号   湘ICP备14007606号